×

学术动态

网站首页 > 科研工作

重庆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成功举办“国学讲坛”第三期活动

发布时间:2017-06-21    点击数:

615日晚7点,央视“百家讲坛”入选专家孟凡君教授携“宝钗黛玉你爱谁?——宝钗黛玉形象分析”做客我校“国学讲坛”,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翠博士、我校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棣、外国语学院讲师翟二猛博士、经金学院团总支书记唐沙以及500余名理工学子进行次对话,校团委副书记刘彦涵主持。本次讲坛由我校国学研究所所长郑建钟博士负责总召集。

   

诵读国学经典,知晓宝黛形象

本次讲座缘起“中国文化”,孟教授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书《1999不战而胜》为出发点,浅谈了中国文化丢失的现象,启示青年学子要重视国学经典。孟教授以10版和87版《红楼梦》为分析对象,从影视作品中扮演者的自身形象谈起,批判了影视作品人物形象过于简单化、极大削弱了文作品中人物形象表现力等问题。之后,孟教授以判词再现宝黛形象,从卦象、字意、通假三方面详细解读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玉带林”倒读即谐黛玉之名,后半句“雪”谐“薛”,“金簪”比“宝钗”。

同时,孟教授多次引用原著,生动解读宝黛的相貌差异,体征差异,眼神差异。宝钗“脸若银盘,眼如水杏”,再看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孟教授还详细解读了宝黛为人处事的态度,并且就两人的态度给出了自己看法,黛玉自自然然、天然欢乐,而宝钗则必须奉行儒家“克己复礼”之道。本次讲坛中,孟教授从判词、行止、姓名三个方面宝黛人物形象的差异,谈到了人生哲学,解读了“圣人无弃物”、“圣贤之道”等思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宝黛形象分析的最后,孟教授送给我校师生三个字——做好人!

   

承载传统文化,对话圣贤之道

在孟教授解读完宝黛形象后,对话人之间就宝钗黛玉两人形象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张翠老师表示,孟教授从西方文明的角度重新解读中国的文学经典为大家对《红楼梦》的理解又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同时张翠老师希望孟教授对自己派别的归属问题作出回答,并提出如果就客观角度而言,宝黛两人是否都有闪光点和缺点。孟教授则表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随着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化喜爱的加深,情感会发生变异,从昔日的“拥钗派”转变成今时的“拥黛派”,变得是派别,不变的是我对古典文化的喜爱。

宝黛,如果说一个是生活的苟且,那么另一个必是诗和远方,接下来翟二猛请教孟教授,希望孟教授对“宝黛合一”这一思想做出解答。孟教授从宝黛两人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方面回答了该问题,认为宝黛不能合一。同时,唐沙老师也做了简单的分享,以《红楼梦》为出发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孟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验,第一状态是精读,第二状态是博览。读小说,读懂小说,首先看事,事后才有情,入情入理,情后才有理,有理才有道,家园之道、为人之道。

   

弘扬中华精粹,传承民族精神

本次讲座中,很多同学都受益匪浅。在短短两个小时里,孟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让大家对宝黛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提问,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表达了我校学生对国学经典重新认识的迫切心情。

本次活动由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党委宣传部主办,重庆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欲知中国文化,必先读《红楼》”,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写尽人生中儿女情长尔虞我诈,有非常丰富的阅读价值和思考价值。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我校学生秉着学习之心、弘扬民族经典之志,认真研读,积极思考,丰富大脑,熏陶人格。本次“国学讲坛”的顺利召开,对我校师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埋下了意义深远的伏笔。